上海、香港游客蜂拥而至,“武汉制造”连接欧

微信图片_20251014170902_131_186.jpg.jpg新京报(湖北日报网)消息(通讯员 刘思宇)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,进出武汉的车辆数量创历史新高,达995.81万辆。上海、香港游客纷纷登上飞机前往江城,游览东湖,品尝热干面。 “武汉制造”新能源汽车乘中欧班列走向世界……10月14日,在“高质量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”系列新闻第七次发布会上,武汉市交通局表示,这一系列动画场景展现了武汉交通区位优势。高质量发展将加快推进。 三维交通打造的密集“日常生活网络”。主要道路的密度在日本排名第四,通过区域合作创造活力。 国庆、中秋假期期间,车辆保有量增加武汉高速公路闸口通行量达到995.81万人次,日均124.48万人次,日均同比增长0.88%,创历史新高。 “高速公路维护得越好,开车出行就越方便。”桥口居民刘先生分享了他的假期行程。我带着家人从武汉出发,先在监利喝了一杯早酒,然后去了荆州方特乐园,游览了宜昌,再经荆山、孝感返回武汉。 “高速公路很快,玩的地方很多,但每天开车只需要两三个小时,停下来玩很方便。” 日益密集的路网给城市带来新的活力。图片来源:陈斌。 “十四五”期间,武汉实施三年高速公路工程,全市新开工高速公路项目13个,建成武大、武阳、侨小高速、武双、武田、福州等8个项目。环线高速、湖北京港澳北段改扩建、环线高速中州至北湖段等。路网密度达到11.4公里/百平方公里,居全国第四位。 高速线路网络四通八达,航空线路网络也同时变得加密和复杂。 “汉-上海”、“汉-香港”快运航班数量大幅增加。目前的频率是“十三五”末期的9倍。其中,汉沪快运每天运营17至18趟,汉港快运每周运营16趟。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从上海、香港前往武汉。热干面胡贝巷、东湖秋景、黄鹤楼夜景都是热门打卡点。得益于立体交通网络,“游吴”“一趟”正在成为跨区域出行的新选择。 “联通世界”,拓展国际走廊:江海陆联通,让“武汉制造”海上运输更加便捷 长江北岸,阳鹿港集装箱码头的龙门吊正忙着装卸货物。 9月12日,满载“湖北制造”储能柜的“远大先锋”轮从这里起航,经太仓港转运至洪都拉斯,标志着我省首批储能柜江海联运“一箱体系”首航成功。 “储能柜将从阳逻港发运,将节省30%的运输成本,缩短两天的交货期。”武汉物流负责人中创源汇感慨道,这充分体现了武汉交通枢纽建设的成效。评论。 本来不靠海的武汉,凭借铁路和水运的设计,成为了新的出海口。图片来源:陈斌。 今年以来,武汉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已达1.85万公里,国际交通走廊增至128条,“货畅通”格局加速形成。 陆路同样拥堵。国庆、中秋假期期间,吴家山站共开行12列中欧班列。近期在国内外社交平台频频被贴上“遥不可及”标签的中国不少新能源汽车,都是“武汉制造”,也乘坐从武汉开往欧洲、亚洲的中欧班列。 目前,中欧国际铁路航线已增至58条,覆盖欧亚40个国家120个城市。 t 的数量降雨量连续两年突破千次,“十三五”末更是翻了一番。武汉制造的新能源汽车、太阳能、锂电池等“三新”,通过这条航线便捷地运往欧亚市场。 武汉创造的“三新”,正通过中欧班列传播到世界各地。图片来源:陈斌 物流成本降低带来红利:创新模式解决问题,将中心利润转化为经济助推猴 “社会物流成本与GDP之比已降至12.2%,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两个百分点!”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很有趣。成本优势有利于发展。五年来,武汉累计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%以上。新增285家A级物流企业,总数达457家,位居日本第一。新增定点企业300多家,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。 物流成本的降低,得益于武汉一系列先行先试的创新举措,包括打造“一船到底”的江海联运新模式,以及去年开通的长江中游第一条国际有轨电车线路“印尼拉博塔港—武汉阳逻港”,这使得武汉与印尼的一体化 实现了。直接登船可节省 7 至 10 天的航行时间。为提高航空货运效率,全国空前首个网状驳船装载站已投入运营。香炉山站是中欧班列第二个始发站,真正连接“水上丝绸之路”和“陆上丝绸之路”…… 五年来,武汉推进智慧港口、智慧园区建设,推动智慧城市应用打造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,通过一系列组合持续推动物流成本降低、提质增效,有效将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,让武汉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篇章。提供坚实的艺术支持。